低空经济基建先行,广东、江西等省市加速布局千亿级产业赛道,全国超50个省市地区已发布低空经济行动方案。
2.产业端重大项目密集落地,2024年至今公开招投标预算金额超120亿元,以起降场地、低空智联网为核心的基建项目成为主力。
3.随着空域管理改革深化与技术迭代加速,低空经济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
4.起降场景与智联网:通用机场及起降平台建设需求迫切,预计2035年此类设施总投资将达1.8万亿元。
5.低空通信网络是技术攻坚重点,5G-A、北斗与雷达支撑安全体系,政策与标准体系同步完善。
自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政策端持续发力,国家与地方协同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全国超50个省市地区已发布低空经济行动方案,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十省市明确提出千亿级产业规模目标。产业端重大项目密集落地,2024年至今公开招投标预算金额超120亿元,以起降场地、低空智联网为核心的基建项目成为主力。随着空域管理改革深化与技术迭代加速,低空经济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
作为低空飞行活动的物理载体,通用机场及起降平台建设需求迫切。中国信通院预测,2035年此类设施总投资将达1.8万亿元。地方政府率先发力,湖北荆州经开区、广东深圳等地的基建项目投资规模已超10亿元,县市级别规划项目单价普遍在百万元至千万元区间。央企与地方企业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在中长期规划与设计方案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低空智联网则是保障飞行安全与效率的关键。随着飞行密度与复杂度提升,传统空管系统亟需升级。需依托数据融合、智能调度等技术,构建覆盖全域的低空运行服务体系。例如,深圳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整合通信、导航与监控功能,为城市级低空物流网络提供支撑。未来,具备民航经验与全域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将更易抢占市场先机。
此外,多地通过专项债、政府投资基金等财政工具支持基建落地。例如,天津北辰低空空域信息网工程以1.06亿元预算优化空域管理能力,四川巴中则以数字应用系统推动低空资源信息化。这些项目不仅提升区域基础设施水平,也为后续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低空通信网络是技术攻坚重点。5G-A凭借高带宽、低时延特性,可满足无人机编队、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场景的实时数据传输需求。国内运营商在5G-A基站部署与空域覆盖测试中进展显著,未来或主导低空通信标准制定。例如,深圳试点项目已实现5G-A通感一体技术对飞行器的精准定位与轨迹追踪。
导航与监视系统依赖多技术融合。高精度北斗定位与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结合,可构建全天候导航网络;相控阵雷达则能提升气象探测与障碍物识别精度。湖北、安徽等地通过部署多源感知设备,初步形成低空立体监视能力。技术路线年雷达与光电设备的招标单价同比降低15%,加速了基础设施的规模化铺开。
政策与标准体系同步完善。上海成立低空无线电频谱安全专委会,陕西组建低空经济公司统筹AI与空域管理,这些举措为通导监技术商业化扫清障碍。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万亿元,其中通导监设施投资占比或超30%。
(注:本文数据与案例均来自公开政策文件及行业研究,未引用未披露信息或具体企业商业数据。)long8平台使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