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特别是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2025年中国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山东省海阳市点火升空,成功发射了“微厘空间01组”10颗卫星,并为这一新兴航天业务奠定了基础。
这一成就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外媒对此评论说“微厘空间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有所不同”,这到底不同在哪里呢?作为技术开发的先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29所)作为该项目的发起方之一,积极参与了这一卫星系统的研制。
微厘空间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名称中,“微厘”代表着极小的单位,而“空间”则象征着浩瀚的宇宙。这个系统的关键在于其低轨和增强的特性。
据中国电科29所的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微厘空间是真正的低轨卫星航天项目,旨在借助低轨道的卫星群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大幅度的增强。其最大特色在于能够将实际上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因此,这一系统可被形象化地比作北斗卫星的“WiFi放大器”,能有效提升北斗的能力,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定位服务。
有趣的是,团队负责人提到,若北斗卫星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人类,那么微厘空间的目标用户则是智能机器。展望未来,微厘空间在汽车自动驾驶、智慧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低空经济、灾害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将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领域所需的时间精度有时只是纳秒,而定位精度甚至要求达到分米级。因此,微厘空间的服务能力、性能增强显得尤为必要,以提供更高精度、低成本的导航服务,满足大众化、场景化和全域化的需求。
微厘空间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研发并不仅是为了满足更高的精度需求,更承载了一个重要使命——改变全球卫星导航技术的惯性路径。此前,全球的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包括我国的北斗、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系统等,基本上都依赖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所建立的中高轨运行模式来直接服务地面。
2015年,微厘空间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论证启动,这一技术路线的创新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开始。团队成员在春节期间加班,集中讨论这一新技术的可能性,这也为后来卫星系统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技术的可行性与资金问题让研发团队倍感压力。然而,商业航天在当年未来趋势的预判,使得团队最终决定继续推进这一宏大的计划。经过几个月的论证与实验,终于,在2016年,中国商业航天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最终在2017年,成功启航了微厘空间低轨增强卫星的研发之路。
打破惯性技术路线年,微厘空间的进展引发了国际的强烈反响。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地的相关机构纷纷开始研究低轨导航卫星,标志着中国团队的技术逐渐成为全球的标准引领者。
为了确保系统的高效运作,团队紧锣密鼓地发射了更多的试验卫星,以验证其工程适用性。团队负责人指出,相较于依赖单一的低轨卫星,微厘空间的增强系统通过时间“嫁接”,将需要的功能模块化和网络化,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此举不仅推进了卫星的生产速度,也帮助实现了广域的覆盖和推广。
目前,随着01组卫星的成功发射,微厘空间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已进入快速组网的阶段,预计在未来3年内,将有更多卫星送入太空,形成完整的网络布局。为了保证批量生产输出,中国电科29所近期组建了专业团队,优化生产流程和质量管控,使得年产能力达到80套。目前,这一技术的推进将对整个商业航天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引领中国进入新的时代。
微厘空间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成功研制,不仅表明了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技术的自信与实力,更是对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推动。仿佛是十年磨一剑,在下一个十年,团队正步步为营,向新的技术领域进军,预示着一场卫星导航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