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8-龙8(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2025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全景解析: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龙8科技
新闻动态
最新动态,了解最新资讯
2025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全景解析: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2025-04-10 20:47:14
作者:小编 
访问数:

  

2025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全景解析: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图1)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与地面通信网络竞争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年),这一阶段主要以提供语音、低速数据、物联网等服务为主;第二阶段为与地面通信网络补充阶段(2000-2014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地面通信系统的补充和延伸;第三阶段为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阶段(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进行更多的互补合作、融合发展。

  卫星互联网主要是指以卫星为接入手段的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 ,属于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将地面基站搬入空中的卫星平台,每颗卫星都是天上的移动基站,能为全球范围内用户提供高带宽、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从专业角度来说,它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卫星系统 。这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卫星互联网系统一般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主要是卫星星座,即具有相似功能的卫星分布在同一轨道或者互补轨道上,按照共同约束规则运行,协作形成逻辑上统一的网络系统,各卫星通过相关路由技术(星间、星地)实现数据传输。

  地面段:包含卫星测控网络、关口站等,主要作用是连接卫星互联网和地面通信网络。

  用户段:指用户使用的各类通信终端,如便携式设备、车载天线、固定安装的天线阵列等 。

  根据通信卫星所处轨道的不同,卫星互联网可分为高轨和低轨两类。高轨卫星的轨道距离地面约 3.6 万公里,也叫对地静止轨道,轨道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严格一致,相对地面保持 “静止” ,覆盖地区固定,建立通信服务较容易,但信号传输存在一定延迟。低轨卫星则具有发射成本低、传输时延短、路径损耗小、数据传输率高、易于实现真正的全球无缝覆盖等特点。

  卫星互联网具备广覆盖、宽带化、低延时、低成本等优点,可作为地面通信的补充手段实现用户接入互联网,有效解决边远散、海上、空中等用户的互联网服务问题。目前,卫星互联网以低轨卫星为主进行搭建,低轨卫星具有制造和发射成本低、落地信号强、运行速度快等优势,较中高轨道卫星更受关注和应用。具体如图所示

  近年来,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与创新,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产业政策为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具体情况列示如下: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持续迭代演进,低轨星座布局渐成行业主流趋势,产业界亦积极投身相控阵卫星通信终端的投入与布局工作。截至2024年,全球在轨卫星数量攀升至11605颗,这一数据标志着航天器部署已踏入崭新发展阶段。

  在航天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截至 2024 年,全球在轨卫星分布态势已然成型,展现出各细分领域的独特发展脉络与行业格局。

  通信广播卫星以 8681 颗的绝对数量优势,占据全球在轨卫星总量的 74.8%,在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从市场需求端来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跨区域信息传播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无论是国际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还是跨国企业间海量数据的实时交互,通信广播卫星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其高覆盖率与稳定的信号传输特性,满足了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通信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何此类卫星在数量上占据压倒性优势。

  对地观测卫星在轨数量达 1483 颗,占比 12.8%,反映出该领域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勘探需求不断增长以及城市规划的精细化要求,对地观测卫星的重要性愈发显著。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多光谱探测等先进技术,这类卫星能够为气象预测、地质灾害监测、农业资源评估以及城市发展动态监测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持。众多国家和商业机构持续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以获取更多地球表面信息,助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数量为 1176 颗,占比 10.1%,在推动航天技术创新与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对于航天行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承担着验证新型卫星平台设计、测试先进通信与能源技术以及开展太空环境下基础科学实验等重要任务。通过这些卫星的在轨试验,新的航天技术得以不断涌现并逐步成熟,为未来更复杂、更高效的航天任务奠定基础。

  导航定位卫星仅有 169 颗,占比 1.5%,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在现代社会的众多关键领域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智能交通领域,车辆导航、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导航定位卫星的高精度定位信息;在测绘、物流以及农业精准作业等行业,其定位服务同样不可或缺。尽管数量有限,但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 GPS、北斗等)的不断完善与优化,现有导航定位卫星通过技术升级,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用户提供高带宽、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锐观咨询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53.3亿元。锐观咨询分析师预测,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376亿元。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计划的星座项目大部分已经发射了试验星,暂未实现卫星组网。从已经发布计划的卫星星座规划来看,卫星互联网卫星规划总数量超过1.6万颗。2023年“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

  长期以来,中国卫星市场长期由国企主导。随着卫星开发模式和发射模式的改变,以及国家政策鼓励市场资本进入卫星行业,卫星市场的门槛大幅降低,一些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目前卫星互联网企业分类两种,一种是国有企业,另一类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代表有中国卫星网络通信集团、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民营企业代表有银河航天、九天卫星、航天宏图等。

  2021年4月,国资委发布公告宣布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同日中国星网在雄安新区揭牌。根据中国星网向ITU提交的星座频谱申请,中国星网计划建设一个包含12992颗卫星的庞大星座系统。从目前已经发布规划的星座计划数量来看,未来中国星网将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带头人”。

  依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2025 年) 》确立的发展目标,“十四五” 期间需搭建卫星遥感、通信广播以及导航定位三大系统。在卫星通信广播系统领域,着眼于行业与市场应用,采用以商业化为主导的模式,兼顾公益性发展需求。主要推进固定通信广播卫星与移动通信广播卫星的建设,与此同时,同步开展测控站、信关站、上行站、标校场等地面设施的建设工作。

  通过上述举措,打造具备宽带通信、固定通信、电视直播、移动通信、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服务能力,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主要区域、与地面通信网络相融合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该系统将服务于宽带中国战略与全球化战略,助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卫星互联网发展目标

  未来卫星互联网将由高通量通信卫星向高频段发展,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保障并助力万物互联实现全覆盖新型应用。

  高通量卫星常用C、Ku、Ka频段。C和Ku频段带宽有限且发展早,已接近饱和,当前多数高通量卫星首选Ka频段。频谱空间资源紧张制约卫星通信,高通量卫星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将推动其向Q/V高频段发展。

  卫星网络与空间飞行器、地面站融合形成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因网络在陆、海、空等多空间层级存在特殊性,面临不同层面安全威胁。未来中国卫星互联网将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应对身份认证、安全路由、安全传输等威胁,形成覆盖卫星、基站、系统、终端的一体化纵深防御体系

  卫星互联网是我国超70%无信息接入能力区域联网的必要补充。全区域覆盖有助于我国实现全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天空、水体、土壤等;实现灾害预警,如河水水位流量、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地震数据等极端气象情况;实现电力物联网对偏远无人地区电力设施及线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龙8技术支持龙8技术支持